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李建华:“立德树人”的哲学追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7-11 [来源]:党建网 [浏览次数]: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究竟什么是立德树人?我认为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进行哲学追问,比如立何种德、德何以立、树什么人、人如何立、立德与树人是什么关系等。

一、立何种德?

“立德”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指人生最高境界在于形成良好品德,确立德行。从施行德政到修身正心再到实践德行,有关“立德”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核心,鲜明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伦理特质与历史传统。我们必须明白的是,古人讲立德是与人生不朽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说,立德是为了流芳百世,那历史上有多少人可以流芳百世?很少。而我们讲立德是对大众而言的,特别是对大学生、青少年而言的,是不是要求过高呢?德,在中国语境和生活中,本来就是一个容量很大的词。道德从性质上讲,可以分为禁止性道德与倡导性道德,前者如不偷盗、不奸淫、不欺诈、不随地吐痰等,后者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等。我们要立的德主要是倡导性道德,而不是停留在禁止性道德层面,因为那是底线,不是“立”的问题。我们要立的是“大德”和“圣德”。如果道德也有底线、中线、高线之分,那么,我们要“立”的德则是“高线道德”,而底线道德只是需要“守”不需要“立”。中国古人想通过“立德”来实现人生不朽,而真正能“不朽”者,微乎其微,这说明“立德”是一件难事,也正因为难,所以才要大力倡导!

我们今天要立的“大德”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追寻: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层面最深刻的道德追求。具体而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内德和外德两方面的内容,内德指的是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内心境界,主要表现为品德高尚,仁德爱人,崇尚真理等君子修为;外德指的是在人社会关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将人的行为限定在德的范围之中,并以此规范社会关系。这实际上是属于伦理的范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就是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基本道德诉求,反映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的道德理想。三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美德。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需要拥有良好德性的公民,需要公民美德。公民美德是源于公民资格的,有资格就意味着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公民美德的政治与公共特性,当代公民应具备正义感、宽容、文明礼貌、爱国主义和公共参与的美德。所以,我们要培养有大格局、大担当、大胸怀的青年学生,而不是一个仅仅为就业而精于职业规划的人,这只能成长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二、树什么人?

中国传统文化喜欢推崇圣人,圣人就是德高望重、无所不能之人,就是能“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就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

关于树什么人,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政治目的论视角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人格结构论视角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三是混合论视角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些提法都是正确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要求。如果从教育哲学视角讲,也可以说是培养马克思所倡导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是一脉相通的,即我们要培养“大写的人”、“站立着的人”,也就是康德伦理法则中讲的“人是目的”,要把人本身当成目的,一切为了人本身,而不是当手段,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最高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要树什么人,提供了思想指导。其一,人的活动要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自由地选择活动领域,不再受旧分工和狭隘职业的限制。其二,人的社会关系要自由全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性发展包括人的关系的普遍性发展和全面性发展,意味着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完全占有自己的丰富本质。其三,人的素质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自由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其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从内容上体现为个人倾向性的充分展现和满足,个人气质、性格、能力的更加完美,而且还表现为消除个性的模式化、同步化、标准化。其五,类的全面发展。人是类的存在物,一定要超越个体性思维,人只有类的全面解放和充分自由,才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之所以能树起来,是因为有经络、有骨头、有精气、有骨气,我们就是要立这样的“骨”德,否则就是一堆烂肉。

三、立德与树人是何种关系

目前对此有三种理解。首先,它是一种并列关系,立德与树人是并列并重的;其次,它是一种因果关系,立德是树人的原因,树人是立德的结果,并且强调只有立德才能树人;最后,它是一种主次关系,立德比树人重要,所以前置,不能说“树人立德”。

“立德树人”虽然是由两个动宾词组成,我认为,不宜分开理解,它们是一体的关系,是一个整体性词汇,是相互包含的关系,其基础是人本身。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存在于智、体、美、劳之中,而不是孤立性存在。立德树人,作为一个教育理念或教育目标,包含了四个核心的东西:一、培养可大写的人,是能站立行走的人,否则无所谓“树”,暗含了自强、自立、节操等品德。二培养有思想、有个性的人,教育不是标准化作业,其暗含了尊严、人格、包容等美德。三培养有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相互促进。培养有格局的人、有担当的人,就是所倡导的“爱国、求真、励志、力行”等品德。总之,立德树人共同结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育方略和根本任务,就是立大德、树大写的人。“立德树人”实质上就是“立育人之德”和“树有德之人”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学者,中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