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贵州省苗学会到我校会商贵州苗酸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合作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吴寿锋 浏览次数: 来源:文化与旅游系

10月11日,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杨政洪,省苗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省社科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麻勇斌,省苗学会副会长、贵州醉苗乡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文建,省苗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军,副秘书长杨林森等一行到我校会商贵州苗酸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合作。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天仪参加会议。

座谈会上,杨天仪对贵州省苗学会一行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沿革、特色优势、人才培养成效,以及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的推进进展与职业本科建设的具体情况。他强调,苗酸作为贵州极具代表性的地标产品,其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通过为苗酸注入扎实的文化支撑,为产业提质与人才培育明晰实践路径,不仅能有力推动贵州饮食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创新发展与能级升级,更能为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坚实赋能,助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将全力支持此项工作的开展,并推进项目落地。

杨政洪介绍了贵州省苗学会此次到访的核心目的。他提到,贵州省苗学会自成立以来已走过37年发展历程,凭借多年积累沉淀下丰富的学术资源与人才资源,在贵州民族文化研究与特色产业赋能领域具备坚实基础。他希望在学会、学校与企业的联动指导下,共同推动“贵州苗酸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落地成立。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为贵州苗酸文化的深度研究注入专业力量,为苗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支撑,真正实现积极作为。让苗酸产业扎根贵州本土、立足全国市场、迈向国际舞台,最终成长为贵州特色产业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

麻勇斌在发言中指出,贵州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优势,孕育并铸就了酿酒与苗酸两大极具辨识度的“贵州金字招牌”。从历史脉络与文化关联来看,酿酒与酿酸工艺始终紧密相依、密不可分,二者共同构成贵州特色物产文化的重要根基。他进一步强调,苗酸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6500年前,深厚的历史积淀赋予其极其厚重的文化价值,其中更蕴含着诸多待挖掘的潜在文化内涵。当前,苗酸非遗的历史文化传承路径亟待明晰,承载苗酸文化的故事脉络也需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谁能率先抓住苗酸文化研究的机遇,谁就能在这一领域优先掌握话语权。基于对苗酸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他对未来相关研究的成果产出充满期待,也坚信深入探索苗酸文化将为贵州特色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丁文建在发言中指出,贵州拥有超过3000万喜爱苗酸风味的消费群体,庞大的食客基础为苗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市场支撑。他介绍,自企业创办以来,始终以苗酸的独特风味为核心竞争力,凭借其醇厚地道的口感积累了大量忠实回头客,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同时,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延伸路径,不断研发酸汤相关衍生品,进一步拓宽苗酸产品矩阵。对于贵州苗酸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丁文建认为这是苗酸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他表示,在专业研究中心的推动下,依托系统、深厚的苗酸文化赋能,将有效打破以往苗酸产业发展中相对零散的“野路子”模式,推动其在标准化、品牌化、文化化层面实现跃升,真正让这一承载贵州地域与民族特色的风味,从民间美食走向更广阔的主流市场,登上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播的“大雅之堂”。

会议听取了学校文化与旅游系博士吴寿锋草拟的关于成立贵州苗酸文化与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的专题汇报。与会人员还围绕苗酸领域发展的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苗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苗酸养生价值挖掘与转化、苗酸全产业链延伸与提质等关键方向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兼具实用性与创新性的思路与建议,为后续苗酸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凝聚多方智慧。

会议由校党委委员、副院长王珂佳主持。科研处、文化与旅游系、轻工化工系、艺术设计系、招就处(校企合作处)、高层次人才等参加座谈会。

  一审:陈李   二审:杨治平   三审:周水源
  一校:刘露   二校:陈琦琪   三校:廖洪泉

Copyright ©gzqy.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0003953号-1

黔ICP备10003953号-2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248号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249号

访问人数:

官方微信

学校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云安路1号贵州轻工职业大学科技新城校区

电话:0851—88506060

邮箱:gzqgzyyx@163.com

网站管理单位:贵州轻工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