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高校教师的讲台走向偏远山村的田间地头;两年多以后,他成为村民口中亲切的“邓书记”,用专业与热情书写了麻栗村的振兴新篇。“匠心黔行”三下乡团队对驻村干部邓志刚老师进行专访,回顾他在剑河县麻栗村的驻村历程。作为一名由高校选派、转型基层的干部,邓志刚老师不仅推动了村庄的全面发展,更在实践中收获了深厚的村民情谊和个人成长。

2023年5月,邓志刚老师响应学校组织号召,来到麻栗村担任驻村干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坦言角色转变的挑战巨大:“最初最难的是适应与村民打交道的方式——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到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解决,需要耐心和接地气的沟通。”工作初期,他聚焦于基础性任务,如提高入户走访率、确保政策落地的准确性,并争取农户的认可度。这一阶段,他迅速建立起与村民的信任纽带,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驻村深入,邓志刚老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覆盖产业、文化、组织、人才和生态五大领域。在产业发展上,他主导推广中药材钩藤种植项目,协调土地流转,帮助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排全镇第一;在文化建设中,他挖掘并弘扬当地苗族传统节日,如2月2日“祭桥节”和6月6日“吃新节”,这些节日以独特的歌舞和祭祀仪式,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底蕴,另外还引导村委会开展麻栗村第一届捐资助学活动,牵头制定《剑河县革东镇麻栗(翁备)村助学金管理章程》,举办首届捐资助学活动;在生态改善方面,他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应对自然灾害影响,如修复塌方路段、修建入村护栏等;在组织建设方面,建立“毕业未就业大学生,退役军人、退休干部、老党员,大户” “三张清单”,并强化选育管用,着力打造政治坚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担当作为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赋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方面,先后择优选取3名毕业未就业大学生到村委会跟岗学习锻炼,推荐5名村干部(大户)到海南、遵义以及州委、县委党校等地实训培训。邓老师特别强调,学校作为后盾单位提供了关键支持:“学校在资金和专业技术上给予大力援助,比如建设有机耕道、推进厕所革命、修建护栏和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这些项目直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两年多的驻村工作,邓志刚老师最自豪的成就是赢得了村民的真心认可。“看到麻栗村的变化——从基础设施完善到村民笑容增多,这份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他分享道。村庄的蜕变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在于社区凝聚力的增强: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文化自信提升,整体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同时,这段经历也给邓老师带来了深刻成长:“作为一名帮扶工作者,我在基层实践中学会了因地制宜的解决问题能力,这比任何理论课都珍贵。”

邓志刚老师的驻村故事,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帮扶的生动缩影。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奉献精神,为麻栗村注入了活力与希望。展望未来,邓老师表示将继续扎根基层,助力更多山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记者:赵诗冉,王逸臣,张子俊,张天好,张豫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