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课程诊改 >> 课程建设 >> 正文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和实施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发布者:教务处 [发表时间]:2020-06-10 [来源]:教务处 [浏览次数]: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和实施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

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是专业质量建设与发展的一次理念变革和制度实践创新,是学院教学诊改工作的“牛鼻子”。为认真、持续、有序推进和实施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指导性文件,结合全国诊改委下发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指引》要求,按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方案》(黔轻职院〔2018〕146号文件)安排部署,就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工作目标

围绕专业建设要素与条件,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确立“精准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核心理念,融入《悉尼协议》和ISO9001质量建设标准,借鉴卓越企业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经验,完善目标链和标准链,运用PDCA、DMAIC等工作法,探索建立“8”字型教学质量改进螺旋框架,依托学院信息管理平台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及其提供的教学质量信息,构建基于数据和事实的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内外兼修、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保证新体系。到2022年,实现以下几个具体目标:

1、专业、课程、课堂三位一体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基本形成。

2、建立起基于PDCA的二级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并有效运行。

3、“8”字螺旋的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4、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5、酿酒技术、物流管理、艺术设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一流专业发挥“一专一特”教学质量诊改示范引领作用。

6、一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和院级优质课程学生教学质量满意度达到95%以上,成为学院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与运行的典范。

二、重点工作任务

按照专业诊改工作目标要求,结合学院内部质量诊改方案中关于专业质量诊改工作任务,未来3-5年,学院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十项重点任务如下:

1、组织开展专业自查。即以组织开展专业自查为抓手,结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对照学院专业发展目标定位,查找专业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阶段性问题,形成自查报告,以此作为专业诊改的切入点(问题导向诊改)。

2、开展专业对标工作。即以组织开展专业对标为切入点,引导各专业坚持问题导向找标杆,进而聚焦标杆找差距、对照标杆谋发展,形成标杆分析报告,完善专业目标链,作为开展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的重要依据。

3、完善专业需求调研。即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为着力点,推动各系各专业主动聚焦产业、对接岗位、服务需求,形成专业需求人才调研报告,作为申报、调整、设置专业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

4、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整合行业企业专家资源,加强专业教学顶层设计,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发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管理中的统筹与协调作用,作为深化和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本依据。

5、开发专业质量标准。即以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引领,参照国家相关教学标准,对接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悉尼协议》和ISO9001质量建设标准要求,开发学院专业质量标准,包括专业设置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分类建设标准、专业动态调整标准等标准。分别对应新设专业、一般专业和院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国家级重点专业,编制完成学校层面《专业设置资格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需求专业建设标准(院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和《品牌专业建设标准(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标准)》,并根据学校层面专业分类建设标准,指导各系部完成相关专业的具体的建设标准。

6、制定课程建设标准。负责起草学校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分别对应一般课程、院级重点课程、省级重点课程和国家级重点课程,编制完成学校层面《一般课程建设标准》《院级在线课程(精品资源)建设标准》《省级在线课程(精品资源)建设标准》和《国家级在线课程(精品资源)建设标准》,并根据学校层面课程分类建设标准,指导各系部完成相关课程的具体的建设标准课程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标准等,作为专业和课程诊改实施的质量标尺。负责起草学校层面理论课堂、实训课堂和新形态课堂教学标准,并指导系部标准认真做好课堂教学。

7、搭建专业信息化平台。即以搭建专业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包括搭建专业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课堂教学信息化平台和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依托采集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正方系统教学信息管理数据、蓝墨云与学习通信息化课堂教学数据和教师课堂教学视频数据,推进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信息化和网络化,作为专业诊改运行机制的技术支撑。

8、健全专业教学组织。即以专业教学组织建设为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专业教研室、课程教学组、大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质量创新小组等专业教学组织,发挥专业教学组织在专业诊改运行中的主体作用。

9、打造专业诊改样板。即以专业诊改项目试点为载体,推动专业教学诊改工作走向深入,作为专业诊改运行的质量提升样板工程。具体包括酿酒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室内艺术设计和物流管理四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和2016-2018年的省级质量工程立项建设项目。

10、探索课程教学评估。即各系部结合专业教学特点,选择3-5门课程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探索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制度,分类推进理论课、实训课、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估。

11、建立PDCA运行模式。即出台《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要点》,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建立PDCA教学运行模式,持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诊断运行

1、专业层面。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与标准。即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是否衔接贯通,课程体系是否支持培养目标与标准的达成。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二是诊改运行制度。即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三是诊断效果。即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四是诊断工作。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标准与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编制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专业质量创新活动、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专业实习实训运行机制、专业诊改工作报告等9个方面开展诊断工作。

2、课程层面。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与标准。即课程建设计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课程教学目标与标准和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是否衔接贯通,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支持课程目标与标准的达成,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二是诊改运行制度。即是否建立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三是诊改效果。即课程诊改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课程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的机制和措施是否有效。四是诊改工作。即围绕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建设、课程标准修订与完善、三是说课活动实施、课堂教学运行、课程资源库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课程质量总结、课程质量诊改报告等9个方面开展诊断工作。

3、课堂教学层面。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即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制定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大纲,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学期课堂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方法设计与改进。即依据课堂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室环境和课程类型,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三是课堂教学满意度。即开展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以课堂教学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评价指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控制工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由学院教务处牵头组织实施,在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学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专家委员会的业务指导。各系部主任是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的第一责任人。

2、明确责任主体。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全体教师要按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任务及完成进度的相关要求认真开展工作,自觉担负起自我诊改的主体责任。

3、聚焦核心要素。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的诊改运行重在目标与标准、监测与预警、诊断与改进等机制建设及其常态化运行上,必须在工作中把握重点,聚焦核心,强化制度建设、流程优化、质量文化、教学效果与持续改进机制建设。

4、关注诊改轨迹。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注重过程质量,关注诊改轨迹,把握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的重要关键节点,建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框架,探索PDCA教学工作模式,突出专业、课程与课堂诊改“画像”,编辑诊改典型案例。

5、突出阶段特征。每一个专业、每一门课程、每一堂课的诊改都必须坚持“一专(课)一特”,凸显专业与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教师的教学特色,强化诊改工作的针对性与可持续性,防止诊改内容的同质化,增强教学质量诊改的效果。各系部可结合实际出台系部实施方案。

6、开展诊改复核。即按照本意见提出的要求,采取“系部申请、质量办牵头、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复核”的方式,围绕复核内容,通过量化分析、形态考察、深入研讨、查阅成果等方式,对各系部专业、课程与课堂教学质量诊改进行诊改复核,作出复核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