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瑶族白裤瑶粘膏染,世代相传的民族工艺​​——“体旅兴农”实践队开展三下乡研学活动

作者:陈富友 时间:2023-07-10 点击数:

2023年7月8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与旅游系“体旅兴农”实践队在瑶山白裤瑶族的粘膏染坊。开展主题为“探寻非遗瑶族白裤瑶粘膏染,世代相传的民族工艺”三下乡研学活动,指导老师张潘东、陈富友及全体学生志愿者参与此次活动。

经过粘膏染坊的工作人员介绍,志愿者们了解到了染坊是白裤瑶民族服饰进行蜡染加工、纺纱的场所,在染坊内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白裤瑶民族服饰从绘描图案、印染、古法织布机纺织等制作瑶族服饰的全过程。白裤瑶女装的上衣和裙子都用白裤瑶蜡染工艺,白裤瑶族的蜡染应该称为树汁染或树浆染。白裤瑶人所用的染料是从一种独特的树木里提取,当地人称它作“粘膏树”,粘膏树不需要精心培育,反而要年年用钢刀和利斧砍凿,才会越长越大,分泌的粘液才会越多,而这种粘液经过熬炼,就变成白裤瑶人用以绘制服装的染料——粘膏。

2006瑶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粘膏染是白瑶族最擅长的染料,粘膏是从粘膏树中提取的,提取的方法是将树皮砍伤使其汁液流出,这就是粘膏啦,一棵粘膏树一年的提取粘膏量也就够制作一套衣服,由于粘膏树种稀有,仅在贵州瑶山、广西里湖一带生长,目前专家解说为刺椿树的一种,为古木科落叶树。

粘膏染制作流程如下:

1.描图

白布经过处理后,即可用画铲蘸煮开的粘膏汁在上面作画。画铲用长约16厘米、筷子般粗细的竹条,夹上一块形似板斧的铜片制成。

2.染色

秋收过后,天气凉爽,是染布季节。要选好日子,染缸里加一碗蓝靛、一碗酒,制成染料。将画布放入染缸内两个小时后取出,放在呈弧形的木板上晾至半干,无水滴出,再放入缸内染,滴出的水回到缸内再用。一天如此三次,再拿去洗,晾干后继续染,照前面的步骤3—5次,整个过程需要半个月。

3.脱蜡

之后用稻草烧成灰,过滤出碱水,把染好的画布放入碱水中在锅内煮,除去粘膏。

4.室外晾晒

接着将脱了粘膏汁的布放入蓝靛染缸内再染一遍,使原来画有粘膏的部分染上蓝色。取出晾干,用蕨根水浸泡固色,用野淮山洗净去皮,捣成浆,滤得汁水,浸泡画布使之硬挺,即可刺绣花纹,最后缝成衣服,百褶裙最后用蚕丝布镶裙边。

白裤瑶族的染料图腾没有很多花纹,大部分都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方形图案,这个图案叫做瑶王印,瑶王印的图腾简单而精致,看着方方正正但实则图腾纹路精细,看似许多大大小小的回字组成,预示着去远方的游子都能回到自己所生所长的这个地方。

一年四季能做一套,分季节按步骤来,夏季抽丝织布,冬季开始染料,在夏季染料温度高纹路不清达不到精细。

白裤瑶族用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抽丝剥茧,在蚕宝宝开始吐丝的时候就要把它放在桌面上,让他们涂成一张白布,然后开始抽丝,不能让蚕宝宝裹成茧,那样的丝不顺很难做成一块上好的布料。虽然白瑶族已经成为了风景区,但是任然有许多人还是过着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任就把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并延续下去。

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志愿者们体会到了粘膏染艺术源于最朴实无华的生活,而最质朴的是最民族的,最单纯的是最用心的,传统工艺世代相传,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深邃的民族文化内涵。志愿者们纷纷表示通过传承研习白裤瑶粘膏染工艺。加强对粘膏染工艺资料的收集保护,让更多的人了解白裤瑶蜡染文化的特异性,粘膏染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使非遗文化和传统民族手工艺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