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 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舞起改革龙头,打造高职样板,用“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0-05-12 jkpg  点击:[]

舞起改革龙头,打造高职样板,用“双高计划”引领职业教育新发展

一、深刻认识“双高计划”的背景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领域不负重托,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一些地区的职业院校,正在向着现代化高水平目标迈进,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也开始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阶段,正处在创新理念、完善体制、提高质量、拓展空间的改革攻坚期。

(一)“双高计划”的实施背景

今年以来,陈宝生部长围绕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重心转到提高质量上来,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我们理解宝生部长的要求,一是要在正本清源上下更大功夫,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有着广泛需求、具有特定功能的类型教育,它与其他教育之间并无等次优劣之分。二是要在守正创新上下更大功夫,既时刻牢记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又深入探究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展示出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和更为旺盛的生机活力。三是要在力求实效上下更大功夫,通过更好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效引导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根据职成司的工作总基调,具体来说,是要抓好三个环节。

1.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纵向贯通的职业学校体系。进一步夯实中等职业学校基础地位、创新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高等学校试点。二是建立健全普职融通、产教融通、校企融通、学历教育与培训融通、师资融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融通等横向融通的制度体系。

2.要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制度保障。

一是职教高考制度。基于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建立健全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考试内容。职教高考也要具有公开、公平、常规化、自由选择的性质,依托这一制度,任何职校生都可以通过统一考试进入任何职业院校的任何专业。有了职教高考制度,职校生的升学空间将大大得到拓展,同时也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专科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在内容上衔接起来,这对于提升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二是普职融通制度。这既是通过教育实现社会融合的需要,也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资源共享和理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普职融通的制度设计可在课程共享与学生流动这两个层面进行。三是国家资历框架制度。规定职业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学习成果等值互换关系,进而规定在特定领域两个教育序列的学生享有同等权利的制度。国家资历框架是保障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性支撑制度。只有当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成果能给他们带来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同等的社会效果时,人们才会真正认可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

3.要完善促进体系有效运行的支撑条件。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需要六条支撑性条件。这是按照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起点到终点环环相扣而又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设计的。一是产业人才数据平台: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需要持续、深入跟踪各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数据的专业化研究平台,及时准确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解决目前职业院校无数据可依、所依数据不科学、盲目设置专业和招生规模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精准对接与融合。二是专业教学标准:以标准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清单和学习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建设提供专业依据,为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与监测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更为深入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三是产教融合型企业: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四是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根据职教教师能力形成规律,建立大学培养与在职教师教育齐头并进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使职业院校有稳定的途径获得高质量教师,使每位希望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未来教师清楚地知道每个阶段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要求。五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六是公平的升学与就业制度:通过制度设计确保职业教育轨道学生在升学、求职、工作待遇、职务晋升等方面享有与普通教育轨道学生平等的机会,并通过制度实践使人们普遍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与学术人才、工程人才之间的差别是类型的而不是等级的观念。

(二)“双高计划”的重大意义

“双高计划”的立意就是引领。在整个职业教育改革中处于“舞龙头”的位置,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往何处走、办成什么样、发挥什么作用的大问题。我们要建立世界职业教育的中国“高原”,还要在这个“高原”上,树立一些“高峰”、搭建一些“桥梁”、修建一些“高速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创造能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

2014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批示要求“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后,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此作出重要批示并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教20条”明确实施“双高计划”后,教育部、财政部合力推进,现已正式启动,这是继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2.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亟需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高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服务产业发展最直接。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这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新使命。

3.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些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一系列引领项目,高职学校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理念模式和制度标准。一批综合实力强、改革力度大、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快速成长,带动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实践证明,项目引领、扶优扶强、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发展模式,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二、准确把握“双高计划”的改革任务

从示范(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再到“双高计划”,并不是简单的优中选优,而是以持续的政策供给,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带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整体提质培优。“双高计划”公布只是第一步,要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关键还是建设。

“双高计划”提出了“两步走”的建设规划。到2022年,列入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现“两步走”目标,主要通过“1个加强”“4个打造”和“5个提升”来实现。

(一)一个加强

加强党的建设,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首要的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高职学校加强党的建设,要把握三个根本。

1.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

新时代职业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总体来说,就是“三个落实三个努力”,落实好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工作方针,落实好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落实好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2.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青年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来抓,努力按照“六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按“八个相统一”(政治性和学理性、持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3.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

加强学校党委科学决策能力建设。高职学校党委要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上级党组织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做到“四个过硬”,即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做决策过硬、保落实过硬。加强对院(系)党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完善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不断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具体来说,做到“五个到位”即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抓好高职学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按照新时代党建工作尤其是党的全面领导的总要求,基层党支部必须在管好自己、着眼全局上下功夫、求实效,具体要做到“七个有力”,即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把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到具体。广大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基本要求。要把加强教师党建工作尤其是青年和高层次人才的党建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发挥好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四个打造

1.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职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等使命,但这些职能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都是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这些功能都是为了更充分地实现人才培养功能而存在。无论什么时候,评价一所高职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的人才质量高不高。高职学校要打造德技并修的、复合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德技并修”是指德育育人为先,技艺成才为要,两者要融会贯通,同向发力,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工学结合”是指做中学、学中做,手脑并用。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国家教学标准。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健全教材建设规章制度,组织建设量大面广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遴选发布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要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二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率先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设计,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等也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1+X证书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一种新型证书,不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翻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两部门目录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持有证书人员享受同等待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与实施,将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实行目录管理,建立退出机制。1+X证书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试点做起,稳步推进,我们这些“双高”学校都应积极承担。

三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11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于劳动教育,陈宝生部长强调,要从不同学段不同对象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劳动教育的观念、目标、过程、评价,保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要摆准位子。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准确理解劳动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要立好柱子。围绕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点,加快建设完善,把四梁八柱立起来,目标树起来,课时定下来,内容选出来,评价硬起来。要搭实台子。多措并举,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学校实习实训室等资源,打破体制壁垒,完善相关机制,多途径扩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劳动实践平台。要探索路子。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文化积淀,不断探索体现实效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舆论氛围,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2.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服务含金量。

“职教20条”提出,高职学校要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技术创新能力是高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高职学校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从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看,全国近四分之三的高职学校在100万元以下,半数院校在10万元以下。高职学校技术服务能力总体欠缺的现实,成为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最大短板。“双高计划”把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并列为两大支点,就是要引导高职学校补齐技术创新短板,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促进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相互促进、整体提升。高职学校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要抓好三个融入。

一是融入产业发展。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不断产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品牌智库平台;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高职学校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联动,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用中国方案解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陈年难题”。

二是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行业企业不断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要融入行业企业,洞悉行业企业发展态势,了解行业企业需求,为行业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生命力,产出行业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成果。区域重点行业、中小企业是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面向的主战场,要聚焦服务面向,针对行业企业创新需求,突出学校企业创新“双主体”地位,推动学校创新成果向企业集聚,使核心技术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通过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健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强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意识,切实提升高职学校服务发展、支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融入人才培养。高职学校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教学一线,实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高职学校不能仅仅满足于跟跑行业企业发展,仅将现行的生产流程、工艺、设备复制到教学中,而应当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走进行业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开发新产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使高职学校逐步成为行业企业发展的“伴跑者”,甚至“领跑者”,促进教师应用技术研发能力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改变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

3.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筑牢人才培养基石。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学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职学校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领域。可以说,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关键所在。高职学校应将专业群建设上升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发展的战略高度,把专业群作为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服务灵活有效的重要途径,内部治理重构的重要机遇,通过专业群建设引导学校准确定位,凝聚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具有显著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形象品牌。高职学校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要把握“高”和“动”两个关键词。

一是组建具有“高”特征的专业群。专业群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升级版”,外部对接产业链或岗位群需求,内部促进专业协作、资源共享。对接产业吻合度高。产业发展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驱力,是专业群组建的逻辑起点。衡量一个专业群水平高低,首先要看其是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并动态调整、实时优化,实现与产业发展协调互动。高水平专业群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聚焦服务面向,优化资源配置,动态调整专业组成、专业结构和专业内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有效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资源整合共享度高。资源整合是专业群建设的内驱力,是优于传统单体专业建设的直接体现。离散的单体专业建设模式,一个明显弊端就是办学资源割裂,造成单体资源不足与整体资源浪费并存。高水平专业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与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最大化,使原本“小”而“散”的单体专业相互支撑,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人才培养产出度高。人才培养是专业群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评价专业群成效的根本标准。“群”是专业建设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根本在于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水平专业群是我国高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探索形成一系列的理念、标准、模式、资源、课程、教材,为全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指引和借鉴,带动提升高职教育的学生满意度、服务贡献度和社会美誉度。

二是完善具有“动”功能的发展机制。专业群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果,而是伴随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要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动态调整专业构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在通用共享的群基础平台之上,灵活调整专业组成和专业方向,拓展相近或新兴专业,通过原有专业的衍生开发、滚动发展,在专业群主体面向保持稳定的同时,增强外部适应性,使专业群富有旺盛活力,生命周期远远长于单体专业。动态升级专业内涵。对接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时俱进。动态优化评价机制。以教学诊断与改进为基本制度,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内部质量保证与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动态化,持续推动高水平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4.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双高计划”提出,要以“四有”标准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高职学校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拔尖人才培育与整体水平提升相结合。“双高计划”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既有高端引领,又有短板补齐,推动教师队伍整体迈向高水平。一方面,着力打造领军人才,培育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带头人,着力培养一批能够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合力培育一批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另一方面,在“双师型”和“双师”结构两方面双管齐下,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专兼结合、双师组合、机制融合的要求着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此同时,要创造各种可能有效的路径,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推动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挂职实践、轮岗培养、人员进出等方面要畅通渠道,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为先、能力为重。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师德实践,推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引导广大教师真正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分类指导、定向发力,建好用好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各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和发展实际,构建兼顾专职和兼职教师、教师个体和团队的分类分层管理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三是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和尊重的职业。高职学校要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瞄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支撑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要完善准入标准,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鼓励高职学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要创新评价机制,将师德表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三)五个提升

1.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突出难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设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四合”是一个连贯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规律。2017年底,国办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包括7个方面30项政策;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落实按投资额30%抵免该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了重要制度保障,到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时候了。高职学校提升校企合作水平,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当前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比如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层面,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一些地方发展“见物不见人”,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技工、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微观层面,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坚持统筹设计。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在地方。各地应把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发挥“双高计划”学校引领作用,形成区域内职业院校协调发展格局。

三是坚持主动作为。“双高计划”学校应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联合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训实践基地,合作开展“订单班”以及现代学徒制培养;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2.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高社会贡献度。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高职学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要聚焦三个领域。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职业院校应对接制造强国建设、实体经济振兴、创新驱动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军民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自觉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国工匠,为战略任务提供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为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元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是服务区域发展。职业院校应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优化专业布局,建立面向产业发展中高端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以促进创新成果和核心技术产业化为关键,打造技术协同中心等产学研平台。融合社区教育,融入社区发展,服务终身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是服务人人出彩。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完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政策,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情况,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地位,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3.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管理是治校办学的基本功。职业院校要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制度的执行比制定更为重要。一项制度的出台或许不易,但制度的执行比制定可能更为艰辛。制度的执行既需要机构、人员、经费、机制等一系列保障,更需要制度文化的长期建设,让遵守制度成为一种习惯。高职学校提升治理水平,要抓好三个健全。

一是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以章程建设为抓手,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民主管理、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高职学校治理结构,面向市场履行法人主体职责,依法治校,自主办学,不断提高理性选择和决策能力,激发办学活力。高职学校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用好专业设置机制、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设立由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设立校级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和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发挥好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完善体现高职学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分配机制。

二是健全质量自治体系。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为依托,引导高职学校提高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契合度,加速改造传统专业,大力扶持新兴专业,把好质量内部保证的入口;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为基础,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常态化的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把好质量内部保证的过程;以对用人单位有较大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和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为依托,以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依据,开展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工作诊断改进试点,倒逼高职学校相应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把好质量内部保证的出口。

三是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是建立社会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公众信任的基本途径。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应从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足度这两个维度,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政府履责、服务地方、国际影响等方面,向社会做出质量承诺,体现学校对提供教育服务水平的承诺以及持续改进质量的决心和信心,并接受社会、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社会各方的监督。同时逐步提高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高职学校还应注重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与反思,从数据背后深挖存在的问题。

4.提升信息化水平,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

今年5月16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孙春兰副总理出席并讲话,强调“将积极发挥现代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中的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创新,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环境,努力实现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各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双高计划”学校要顺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高职学校提升信息化水平,要瞄准三个方向。

一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加强数字媒体制作室、数字化教室等教育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建立健全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和交易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强化优质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依托智慧教室、移动终端和虚拟工厂等形式,借助翻转课堂、混合教学、微课慕课等教学改革,重点解决实训教学中“进不去、看不见、动不了、难再现”的难题。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

二是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方向。鼓励高职学校建成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和后勤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学校实施校企合作信息发布、项目管理、顶岗实习管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就业信息分析等。推进平安校园、节能校园平台建设,实现对校园安全、能源管理过程跟踪、精准监控和数据分析。推动职业院校加强管理信息化应用,做好信息采集、统计和更新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管理服务的全过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

三是提升数据治理水平的方向。依托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将构建校本数据中心,打造师生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在消除信息孤岛,保证信息安全的同时,紧盯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更新,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和保证。

5.提升国际化水平,打造中国职教品牌。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和产业支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沿线国家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也为广大高职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高职学校要融入世界职教话语体系,必须进一步梳理高职教育“中国经验”,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形成高职教育“中国方案”,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职教品牌。高职学校提升国际化水平,要奏响三部曲。

一是境外优质资源“引进来”。“引进来”是我国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传统形式。新时期,高职学校“引进来”应坚持优质与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学习引高职学校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标准、数字化教育资源等,通过转化使其成为“为我所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职业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提升合作的层次、水平和内涵;选择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为师生的国际化素质的培养以及跨国升学就业等提供便利,促成中外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二是服务优质产能“走出去”。“走出去”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高职学校应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沿线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和合作,助力我国优质产能“走出去”;发挥高职学校的专业和培养模式优势,主动服务制造强国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境)外合作办学,探索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符合中国企业用人标准的本土化人才。

三是国际影响力“再提升”。“再提升”是我国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根本目标。新时期高职学校国际化发展要服务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高职学校应主动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尤其是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政策;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打造职教教育的中国品牌,逐步扩大境外学生来华学习的规模,并建立质量保证机制。通过以上路径的探索,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冷静思考“双高计划”的建设路径

前面讲了“双高计划”的重大意义和重点改革任务。上半年,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方位、方向与方略》,方位标示历史坐标,方向昭示时代使命,方略展示发展路径。在国家这么大的期望下,我们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在谋划中要有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目光、更实的步子。借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四个方面。

(一)方向要明,理念引领是先导。

前一阵,我们组织56所高水平学校开了3次研讨会,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研讨让学校深刻的剖析自己。当时给每个学校布置了三个任务,可以概况为“三个一”: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方案,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很好。一句话就要找到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基点。然后在这个基点的基础上形成一篇院校长文章,也就是学校未来一个阶段的施政总纲。在总纲之下,再去重新编写方案。只有这样,我们的建设方案才是有灵魂、有骨架的,也是可操作和可执行的,否则这个方案就是堆出来的。判断方案是否达标,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不看方案,你也能从头至尾说清楚,而不是死记硬背。最终的目标,就是希望学校通过双高建设,实现一校一特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想,这个任务是我们每一所高职学校都要认真对待的,大家都要按这个要求梳理自己,分析自己,想清楚我是谁,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要怎么去?总结过去,是要从历史中走来,你才能走向未来。

(二)目标要远,长远规划学校发展。

“双高计划”一次性规划了15年,提出了“两步走”的建设规划。这种设计,就是避免学校有项目化思维,引导学校更长远的规划自身建设和发展。在方位上,我们已经站在改革的前沿,就要把心静下来,把劲鼓起来,把改革的步子迈出来;在方向上,实施“双高计划”就要努力办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的类型方向,坚定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在方略上,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聚焦重点、难点和热点,破除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一场高职教育提质升级攻坚战。这次培训也是给学校“降温”,让学校从项目申报中冷静下来,也是一次补课,补双高评审没有答辩的课。大家一起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看看未来15年、20年、30年学校是什么样子,你才能谋划现在。

(三)标准要高,对标对表国家方案。

“职教20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贯穿文件始终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职教20条”概括起来,就是要完善一个体系,健全两个机制,形成三个局面,推动四项改革,实施五大举措,加强六个保障。完善一个体系,即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两个机制,即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和健全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形成三个局面,即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布局,形成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形成协调开放共享的大局。推动四项改革,即推动“三教”改革、1+X证书制度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实施五大举措,即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做好双高计划、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落实高职学校扩招百万。加强六个保障,即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组建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督促地方落实主体责任。我想,在落实“职教20条”上,我们双高学校更要紧跟国家改革步伐,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成为改革的先行军。

(四)步子要实,聚焦专业群建设。

“双高计划”之所以提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就要引导学校将改革重点聚焦在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充分认识专业群建设在“双高计划”中的重要性,兼顾市场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两方面要求,以开放的思维组建专业群,理清群内专业关系,以课程为核心重构群内资源,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优化管理运行方式。要建好专业群,要把握好四个关键点。

一是科学组群是前提。首先,要紧贴产业结构制定并适时调整专业规划,精准分析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之间的交集地带,或者以产业链(产业群)为依托,体现职业岗位在流程上、工作对象上、地域上的相关性,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或岗位群的有效对接。其次,要重点关注现有专业之间的相关相近性,实现专业资源上的共享,发挥组群集聚效应。最后,要注重发挥其对区域产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带动形成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群与岗位群紧密对接协同的生态系统。

二是重构课程是核心。首先,要进行体系化设计,对接产业或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遴选教学内容,然后根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所选内容科学序化形成体系。其次,要开发模块化课程,可按照“平台+模块”“基础+平台+模块+方向”等模式建设,基础或平台类课程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或通用能力,模块或方向课程培养更具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最后,要构建项目化资源,着重将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成教育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形成项目平台或资源库。

三是因材施教是关键。首先,要给予学生选择权,可以从增加模块课程数量、提高选修课比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增强选课指导等入手,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权。其次,要增强学习自主性,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建立和完善“一人一案”的培养机制,推动“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新范式建构。最后,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开发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加大课程供给,同时借用智能化校园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搭建平台。

四是柔性管理是保障。微观层面,以专业群为组织实体,可采用以群建院系的方式,将专业群作为人才培养和资源配置的基层组织。中观层面,可参照企业项目经理制和内部创业等机制,依托建设项目形成中心,建立柔性的群间协同机制。宏观层面,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权利分配关系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多元治理格局,强化政府统筹推动、市场机制引导、院校办学主体作用。

四、整体推进“双高计划”落实落地

这次专题培训班把大家集中在一起,一方面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指导做好这一轮的建设规划。要舞好“双高计划”这个“龙头”,必须强化国家、地方、学校三个主体作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同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一)强化国家顶层设计

对标对表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整体设计改革发展任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围绕国家战略需要,适时调整建设重点。在建设机制上不搞身份化终身制,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通过周期支持、分段推进,持续保持项目张力。中央财政引导和激励,中央、地方、学校各自在职责范围内同向推进改革,着力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建立统筹决策、研究咨询、分工落实、监督评价、总结推广的工作链条,完善项目组织管理。

(二)强化地方统筹实施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主体责任在地方,建好“双高计划”,地方支持是关键。各地要充分发挥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渠道扩大资源供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推进“双高计划”的新机制。结合区域功能、产业特点,建立健全产教对接机制,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构建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引领,区域内高职学校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大资金和政策保障力度,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对“双高计划”学校给予重点支持。着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吸引行业企业以共建、共培等方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高职学校大胆试、大胆闯。

(三)强化学校主动作为

“双高计划”启动只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是否水平高最终还要看成效。学校要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着手综合改革和集中攻坚,找准突破口和增长点,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从前期申报材料看,各学校的建设方案都能立足“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类型特色性强、探索改革性强、区域服务性强;专业群的方案与学校方案一致性较高,组群基本合理,设计较为清晰。好的方面有很多我就不多说了,重点强调三个问题。一是部分学校或者专业群的定位不准,学校确定的服务面向过大,专业对接的产业链过长。二是部分学校方案举措不实,预期效果定性多、定量少,操作性和评价性差。三是部分学校方案的内在逻辑不清晰,目标与举措支撑关系不明显,举措间的协同性不够。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同志们,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的集结号已经正式吹响。作为改革的最先锋,我们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凝心聚力,奋发图强,以强烈的意识担当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紧紧抓住“双高”建设的历史机遇,舞起改革龙头,打造高职样板,用“奋进之笔”努力书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得意之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学院地址:贵州省花溪大学城 电话:0851-88506060 传真:0851-88506060

邮编:550025 邮箱:qgz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