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黔行(语润青禾)实践团:推普赋能,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李璐 时间:2025-09-15 点击数:

作为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春长征”专项“优秀实践团队”,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红星“黔”行(语润青禾)实践团,2025年再度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团队。团队秉持“语言为桥、文化为魂、振兴为基”理念,于2025年7月至9月,先后前往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党里村、贵阳市贵安新区马场镇凯掌小学开展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书写推普赋能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

深耕乡土探语言生态,精准推普解村民顾虑

实践团走进民族风情醇厚的剑河县久仰镇党里村,摒弃“说教式”推广模式。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与苗族村民拉家常、话农事,一方面记录村民日常交流及集市交易中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另一方面梳理农具名称、耕作术语、气象农谚等特色方言词汇,全面掌握乡村语言生态“底数”。团队向村民发放包含日常用语、农业词汇及发音示例的推普手册,现场手把手纠正发音;夜晚在村广场放映普通话宣传片,从农产品销售、外出务工、生活便利等村民关心的角度,直观展现“学好普通话,打开致富门”的现实意义,逐步消除村民“学不会、用不上”的担忧。

红俗融合聚民族共识,文化互动续根脉情谊

实践团联合本校其他实践团队,打造“红色传承+民俗共融”特色活动。在“毛泽东送毛衣”红色教育基地,队员与村民共同聆听革命故事,感悟“团结互助”的红色基因;现场设立“推普宣传角”,以“红色教育筑基+语言推广架桥”凝聚革命精神共识,借助语言纽带拉近各民族距离。

此外,团队还举办方言故事汇、温情家书书写、乡村语言文化节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守护了苗族乡音承载的乡土记忆,又让村民在“用方言讲故事、用普通话写家书”的互动中,增进家庭情感联结与语言互通能力,让文化根脉在语言交流中代代绵延。

趣味推普润童心,红色文化植初心

9月12日,团队前往贵安新区马场镇凯掌小学,开展两场“趣味互动赋能语言学习,红色文化浸润成长初心”推普活动。一场活动利用趣味小故事讲解普通话的由来与推广意义;结合“毛泽东送毛衣”故事设计提问,鼓励学生用普通话表达感悟;逐句指导学生朗诵《七律・长征》,纠正发音与节奏,随后以红歌教唱强化语言韵律感,通过“普通话讲解——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红歌教唱”的方式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紧密结合。另一场活动以“普通话挑战赛”拉开序幕,通过“击鼓传花”游戏让学生认读成语卡片,获胜者获赠文具;接着开展风车制作活动,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用普通话描述制作步骤,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提升了语言表达自信;最后以齐唱《歌唱祖国》感知祖国的伟大。通过“趣味游戏——成语认读——手动制作——爱国情怀”的方式将普通话推广与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多维度、多层次将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教育振兴紧密结合。

科技科普拓视野,安全守护显担当

实践团结合专业技术开展科普活动,展示机器人技术,为小学生答疑解惑,用科技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为乡村孩子播下“科技梦”的种子;其余队员则主动维护现场秩序,密切关注学生安全,以细致周到的服务展现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系列推普活动,不仅摸清了乡村语言现状、激发了村民与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更实现了“语言推广、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三重赋能——以普通话为纽带,让红色故事“听得懂”、民俗文化“传得开”、乡村发展“走得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语言基础。未来,红星黔行(语润青禾)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推普+文化+乡村振兴”融合模式,进一步优化活动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助力乡村教育提质、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的“青春引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一审:张冀   二审:谢扬   三审:张庚斐
  一校:石珂珂   二校:黄丽蓉   三校:叶璇

Copyright © 2015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