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办学服务 >> 风采展示 >> 优秀作品

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以黔东南州黄平县重安镇为例

发布时间:2016-10-25作者:梁华 来源:宣传统战部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 < http://baike.baidu.com/view/17820.htm>。由于农民工远距离外出而使外出的农民工与其他家庭成员在较长时期内只能分隔居住,这种居住上的“空间分离”成为其家庭生活的常态,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队伍,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在“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等意识形态氛围下,其“问题”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黔东南州的黄平县重安镇,该镇经济文化落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为严重,本文以该乡为例,采用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的方式,研究在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留守问题”,积极探索并提出解决己知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并助其在良好的教育成长环境下健康发展,为充分开发我国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做好储备,同时,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地区和谐稳定。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  问题  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带领下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工业强省”战略,力求改变贵州贫穷落后的面貌。贵州省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生活的现象已成为影响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孩子虽然由祖辈、代养人或教师照料,但他们毕竟是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生活的,在这种特殊环境中长大的儿童,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哪些影响呢?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又如何呢?他们的心里的孤独感会导致哪些生活意外的发生呢?他们心里健康程度如何?这些正是“启梦社会实践服务队”进行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受教育情况、儿童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等方面的问题都受到影响。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较为常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照顾而出现心理问题以及生活突发事件概率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黄平县重安镇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总面积1667.8平方千米。总人口35.0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族、侗族、仫佬族。重安镇位于重安江畔,黄平县城南面,东接翁坪乡,南与凯里市湾水镇、大风洞乡隔江相望,西邻崇仁乡、北界新州镇。湘黔公路纵贯其中,黄平至凯里等级公路贯通后,距县城21公里,离州府凯里公路行程34公里。总面积109.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549.05亩。全镇共辖3个居委会,13个居民小组,27个村委会,228个村民小组,277个自然寨。全镇共有1万余户,4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占72%,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古镇。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由“留守儿童”变为了“问题儿童”。
  考虑到实地调研的配合情况,我们选择了系部教师帮扶驻村的蔡涛老师所在的帮扶地,他可以与当地沟通协调,并且帮助我们联系学校,有助于我们顺利开展本次调研活动,并获得一手数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在重安镇的重兴九年制学校以及望兴角小学共计120名留守儿童(父母有一方不在身边或者二者均不在身边)发放调查问卷,收回调查问卷118份,有效问卷100份。如下表所示“留守儿童”做的调查的最终结果:
  表1  农村“留守儿童”综合情况调查表
  问题调查选项比例问题调查选项比例
  性别男31% 民族汉18%
  女69%少数民族82%
  生活满意度满意22%独生子女是11%
  不满意78%否89%
  家庭经济状况良好16%与父母的关系好27%
  很差84%差73%
  父亲文化程度文盲7%母亲文化程度文盲10%
  小学文化37%小学文化40%
  初中文化22%初中文化31%
  高中文化34%高中文化19%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父母双方外出打工33%课外活动与娱乐做家务31%
  父亲外出打工57%干农活45%
  母亲外出打工10%玩24%
  父母探亲时间一年一次70% 监护人监督学习状况没有人监督学习20%
  两年一次21%自己监督自己40%
  三年一次5%母亲监督29%
  四年一次4%爷爷奶奶8%
  五年及五年以上0%亲戚(叔、婶等)3%
  监护人状况与母亲居住51% 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心理状况紧张、害怕45%
  与父亲居住9%愤怒、不满20%
  与爷爷奶奶居住30%想寻求帮助17%
  与亲戚居住7%无所谓18%
  独立居住3% 生病时母亲或照顾55%
  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看法不同意父母外出打工65%爷爷奶奶照顾30%
  同意父母外出打工27%亲戚或者他人5%
  无所谓8%感觉无助10%
  思念父母的程度 很想念父母92% 体育锻炼情况喜欢体育活动23%
  有一点想4%单独锻炼30%
  无所谓4%与其他留守儿童一起锻炼29%
  一点都不想0%
  感到孤独,烦恼时找朋友倾诉64%很少进行锻炼18%
  看电视14%主观幸福感心情经常愉快、放松27%
  玩耍16%心情经常压抑、紧张73%
  无法解脱5%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文盲21%
  学习态度对学习很感兴趣51%小学及以下20%
  一般37%中学及以下30%
  学不进9%高中及以下29%
  旷课逃学3% “留守儿童”的成绩优秀7%
  上不上学无所谓0%良好12%
  遵守纪律情况遵守纪律22%中等30%
  经常迟到65%     较差51%
  打架斗殴10%父母是否会询问学习情况会41%
  辱骂老师3%不会59%
  题目一直如此经常如此有时如此偶尔如此绝非如此
  在学校交新朋友对我很容易
  我喜欢阅读(插入题)
  没有人跟我说话
  我跟别的孩子一块时干的很好
  我经常看电视(插入题)
  我很难交朋友(R)
  我喜欢学校(插入题)
  我有许多朋友
  我感到寂寞(R)
  需要时我可以找到朋友
  我经常锻炼身体(插入题)
  很难让别的孩子喜欢我(R)
  我喜欢科学(插入题)
  没有人跟我一起玩(R)
  我喜欢音乐(插入题)
  我能跟别的孩子相处
  我觉得有些活动中我受到了冷落(R)
  需要帮助时我无人可找(R)
  我孤独(R)
  班上的同学很喜欢我
  我喜欢下棋(插入题)
  我没有任何朋友(R)
  表2  儿童孤独量表 问卷
  本表是引用他人对儿童孤独量评价的表格,记分标准:总分范围为16-80,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当被试认为自己“一直如此”的话,计1分;当认为“绝非如此”的话,计5分,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可计2-4分。凡标有“R”的条目表示反序计分,即将被试的答分先倒过来(如将5分变为1分,将1分变为5分后)再计分;插入题不计分。调查表包括:①儿童孤独量表(CLS)。本量表共有24个项目,其中16个项目评定孤独感,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社会不满程度较重。得分范围17~80分,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低;如果得分超过40分,则孤独感偏高。
  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学习问题。
  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职责主要体现在监督子女学习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上。父母外出打工显然减弱了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不利于了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技能发展。家庭对子女教育与影响功能的削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不足。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有关。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下降缺乏上进心,学习成绩差,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经常迟到早退,上课不注意听讲,放学后不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甚至出现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学习成绩很差。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显得十分自卑,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可怜虫,上天对他们不公平,当他仁看见别人一家人和睦生活在一起,心里非常的羡慕,渴望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家庭。有的留守儿童认为,只希望爸爸妈妈就在自己的身边,就算家里再穷、再苦也是幸福的。另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儿童孤独量表”(表2)的统计,通过数据分析(图1)我们发现,有分数低于20分的儿童占24%(24人),分数处于20分-40分之间的儿童占16%(16人),分数处于40分以上的儿童占60%(60),是分数低于20分儿童的2.5倍,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十分强烈,更容易感到孤独无助,并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如焦虑、交往困难等。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容易出现紧张、害怕、不满和愤怒等不良心理状况。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情绪消极,心理承受力差、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等问题,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其人格表现为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存在人格发展不健全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父母不在身边,这是对他们采取的报复行为。不少学生因缺少父母的教育而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如吸烟、喝酒、拉帮结派、上网、玩电子游戏和偷盗等,而在文明礼仪等方面很是欠缺。没有礼貌,常常脏话连篇,出口伤人。生活中自私任性,目中无人,甚至侵害他人。没有荣辱意识,生活习惯不良,乱扔垃圾,随处大小便,不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三)矛盾亲情和友情缺失。
  调查结果也显示,有65%的儿童不同意父母外出打工,这部分孩子的“儿童孤独量表”的得分通常很高,他们通常很思念父母;有27%的儿童同意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认为只有父母外出打工才能赚钱供他们读书,才能让家里吃上饭,这部分儿童对学习的兴趣通常比较浓厚,对父母也很思念;有8%的儿童对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无所谓,他们从懂事时起就没有与父母共同生活,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对父母的思念几乎没有。在生病时,有10%的学生回答的是生病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感觉很无助,这部分儿童经常单独活动或者很少进行锻炼;有5%的学生有家人或者亲戚照顾,这也说明了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度和照顾能力并没有父母强。有76%的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做家务或者干农活,很少一部分儿童有时间玩,更不愿意与他人交朋友;有时候家务事情太多了,没有办法当天完成作业。调查问卷也显示,29%学生的临时监护人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他们很担心爷爷奶奶的身体,害怕爸爸妈妈在外面挣不了钱又回不了家。不少留守儿童既盼望父母能回到身边,却又担心家里因此没有钱,非常矛盾的心理,造成他们在对待很多问题上都模棱两可,而由于“留守”的特殊身份,与父母双亲在家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加的自卑,无形间把自己划到孤独的群体中,这部分儿童的孤独感更强。
  (四)思想道德出现偏差。
  道德失范,违法行为多。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许多孩子沾染了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不尊敬师长,辱骂老师;有的被人利用染上毒品,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五)人身安全问题。
  人们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寻求帮助,性格孤僻内向,从而导致极端的事情发生。
  综上所述,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关系到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
  二、“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收入低,只能选择外出务工
  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普遍存在经济收入来源少,学生学习所需的费用、日常开支等各方面费用大的客观事实。家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选择了务工之路,希望能多挣点钱让孩子好好读书,穿好用好,同时,也能改变一下恶劣的家庭环境。他们也曾盘算着把孩子带到外地读书,然而在外地入学费用太高,限制条件太多,加上务工特有的强流动性,迫于这一系列的现实困难,只好忍痛将孩子留在家里。
  (二)临时监护人无法尽父母义务,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父母委托的监管人或监养人往往多从安全、身体健康等角度考虑问题,重吃饱穿暖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忽略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重留守儿童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而疏忽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少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表达能力不够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不够了解,不能给予他们必要的法律、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的指导,更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
  根据我们团队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管人或监养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小学文化及以下的占41%,初中文化及以下的占33%,高中文化程度的仅占10%,另外还有16%的人为文盲和半文盲;外出务工的打工的人中,父亲一人外出的占57%,父母双方外出的占33%,而母亲一方外出务工的比例占10%。一般情况下,多数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因为祖辈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血缘关系使留守孩子在情感和精神上有所依托,减少了寄养在他人家中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根据笔者对100名小学留守学生的取样调查中发现,由单亲抚养的占60%,由祖父母监护的占30%,由亲戚监护的占7%,独立生活或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占3%。有好多监护人身体不好,反过来还要孩子照顾他们,所以他们的家务也很重。显然,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教育,坚持只要不冷着、不饿着就行了的原则,由于存在严重的代沟,孩子的逆反心理、懒惰心理、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根本不听长辈的话。而且,留守儿童寄养在监管人或监养人家里,无法很好地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辅导,造成他们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如果是留守儿童自己生活,那情况就更糟。
  (三)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重视欠缺,监护人的监督能力欠缺。
  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同在学校中受的教育一样重要,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也至关重要。调查中发现,41%的父母在联系孩子时会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而有59%的父母在联系孩子时不会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这也说明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并没有足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调查中也发现,在日常学习中,有19%的孩子没有人监督自己的学习,有39%的孩子自己监督自己学习,31%的孩子是由母亲监督学习,8%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监督学习,3%的孩子是由亲戚监督学习。没有人监督自己学习的比例最高,这也充分显示出监护人的监督能力欠缺,对孩子学习问题的重视远远不够。这部分学生的调查表上显示,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中等或者较差,自主学习的欲望也不强,还有经常旷课逃学的现象。因此,家长或者监护人对孩子思想上的引导十分重要,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教育的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特别是贵州山区农村教育的落后,致使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其次,对农民的教育不到位,使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偏离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特别是那种“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的观点,它就促使广大的农民工“抛家弃子”,背井离乡到城市去打工,去追求金钱,从而忽视了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关心。
  三、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个群体正在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在教育体系上,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以及亲情聊天室,建立长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同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被关爱、被呵护。政府可以增加帮扶力度,建立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买一些电脑和摄像头,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建立起家校合作的制度,每个月定期用手机与留守儿童视频聊天,并保存相关资料,每年上交到学校和政府,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2.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建立留守儿童→学校→监护人→政府的完备联系方式以及应急措施。同时,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3.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二)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引导留守儿童的父母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主动地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以弥补因自己外出打工给孩子带来的损失。
  (三)加强学校娱乐及体育设施建设
  针对本文中留守儿童锻炼的情况,建议学校要加强娱乐和体育设施的建设,让留守儿童经常参加课外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每天生活的很充实,保持心态积极向上。
  学校还应该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
  [4]周洋:《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思想状况”的调查》[R].中国社会调查所,2004.
  [5]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J].青年探索,2003。
  [6]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
  [7]吴 霓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4。
  [8]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范 方,桑 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

Copyright ©gzqy.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10003953号-2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248号

贵公网安备 52990002000249号

访问人数:

官方微信

学院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贵安新区云安路1号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新城校区

电话:0851—88506060

邮箱:gzqgzyyx@163.com

网站管理单位: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