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贵州轻工职业大学与贵州财经大学“三下乡”研学团队在台江县施洞镇不期而遇,携手开启了一场探寻红色基因、体验非遗文化的深度研学之旅。两校青年学子共同回溯革命岁月,走访手艺人,了解传统工艺传承故事,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的力量。


在施洞镇偏寨,红色地标熠熠生辉。同学们重点参观了红军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旧址内珍贵的历史照片与文物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一张红军与村民共同修缮房屋的老照片,在随行老师的生动讲解下,让“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帮百姓干农活”的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变得具体可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跃然眼前。


带着对历史的敬意,团队深入杨家寨,挖掘红色故事并体验非遗蜡染。一位热情的阿婆带领大家走进传统蜡染的世界。当得知仅敲打布料这道工序就需耗时10小时以上,方能达到后续点蜡、染色的要求时,同学们纷纷动手尝试,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精妙与传承的艰辛。
更令人动容的是阿婆讲述的家族往事:她的太奶奶曾倾尽贫寒之家所有,全力救助一位受伤红军战士,虽未能挽留其生命,但出于敬重与缅怀,家人将红军安葬于自家祖坟旁,守护近百年。这平凡而伟大的善举,让同学们真切触摸到“军民鱼水情”的温度,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早已融入百姓的血脉记忆,代代相传。
研学途中,一场不期而至的阵雨将队伍引向一座青瓦石亭避雨。走近细看,这里是红军长征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是当年红军休整、避雨议事之地。雨打亭檐,声声入耳,仿佛历史的回响。同学们顿感这场雨意义非凡。雨水模糊了外界,却让亭内的红色印记在大家心中愈发清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发生,“军民一心、风雨同舟”的内涵在当下得到了最真切的体悟。


台江是红军长征两次途经的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施洞渡口见证了1934年12月红军在当地各族群众鼎力支持下渡江攻城的伟大壮举。渡口矗立的雕像,生动定格了村民争先恐后向红军递送马鞍的感人瞬间,那双递出马鞍的手,饱含着对红军的无限敬重与支援,成为军民一心最鲜活的注脚。展板清晰梳理的“红军过台江历史沿革”,帮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这段光辉历程。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红色足迹的追寻,也是一次文化传承的体验。星火筑梦实践队将持续以实践为桥,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在青春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光芒,以革命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一审:侯彩义二审:杨治平三审:杨莉
一校:陈富友二校:陈李三校:程媛媛